[新闻页-台海网]
再想起你,已是许久前的模样
你在那棵龙眼树下,一颗又一颗数着果子
你独坐窄窄的后厨,烧着一个小小的煤炉
你挑起重重的担子,起早贪黑在市场卖菜
雨天漏水的瓦房里,你告诉我读书能改变命运
很久不见,你还好吗?
四月的风拂过,我又想起你了
你知道吗?
当我踏过千重浪,很想留在你的身旁
在你老去的时光,听你把儿时慢慢讲
沧桑变化的人世间
你的样子,始终伫立在我心头
我把关于你的回忆,写成了故事
纵然远在天国,我也相信
今天,你一定能读到
(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文)
木匠爷爷:把心守住
讲述人:小颖
又是一年清明节,不知不觉间,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6个年头了。对他的离开,我始终难以释怀,他时常在我的梦中出现,梦中的爷爷身体还很硬朗,手里拿着我最爱的AD钙奶,笑呵呵地向我走来。
我的爷爷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点油灯的日子。在爷爷八岁那年,他的爸爸就意外离世,为了帮家里干农活,照顾两个弟弟,刚步入小学大门没几个月,爷爷便退了学。后来,年纪稍微大了些,爷爷就开始拜师隔壁村的木匠学习木工,掌握了木工技艺。
小时候,我觉得爷爷是“全能”的,他造得了玩具,做得了家具,建得了房子,现在我们村里留存的几栋老房子还都是爷爷参与建造的。周边十里八乡的人要建房子时,总会先找他帮忙看过,爷爷也从不吝啬,每次都会热心地给出他的看法和建议。正因为如此,现在我回老家,跟一些年长的长辈做完自我介绍后,他们都会加问一句,你是谁谁谁的孙女吗?接着,他们就会提到我爷爷的为人,他是个待人热情、技术活很好、干活认真负责的好匠人。
爷爷是典型的老匠人,木匠人身上一丝不苟的精神在爷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很“较真”,力求把事情做到最好,他总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细节决定成败。”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隔壁村的人找爷爷做一个木衣柜,爷爷将木材放在了院子里,奶奶误拿了一根木材劈成柴火烧掉了。由于做衣柜的木材都是爷爷按量算好了的,爷爷得知后有些着急,立即到处找人打听再买同样的木材,奶奶建议爷爷用其他品种的木材代替,一小块别人也看不出来。爷爷听后立马就生气了,他对奶奶说,一小块木材眼睛是看不出来,但是心里看得出来,要把心守住了。
爷爷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孙辈,做人做事都要秉持一颗责任心,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爷爷认真负责、热情善良的为人处事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爷爷,你在那边还好吗?我想你了!
(海峡导报记者郑丽金整理)
记忆中的龙眼树
讲述人:林地球
我老家在石码,那边还有祖屋,屋后种了几棵龙眼树,那是我爷爷以前种的。小的时候,每年暑假,父亲都会带着我回去摘龙眼。
记忆中,每次回去,父亲总会给我讲石码的历史。我上中学时,有一次回去摘龙眼,父亲问我:“你猜一猜,这棵龙眼树今年收成多少斤?”
我一看,满树结满了龙眼,这可怎么猜?
父亲耐心地给我讲:“可以把这棵树分成若干块,比如20块,每一块再分成5个小块,看看每个小块有多少斤,乘以5就是这个大块的产量,再乘以20就是这棵树的总产量。”摘完以后,一过秤,真的和父亲估计的差不多。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当了老师,给学生上课讲微积分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这个例子,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微积分。
我父亲叫林文来,出生于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的第四届毕业生。他在世的时候,常给我讲嘉庚先生的往事,比如“一根拐杖”的故事——陈嘉庚重视教育,在建设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时,他都亲自主持,经常拄着拐杖,去工地督工。他很严格,若有谁偷工减料、磨洋工被他发现,他都很不客气,抡起拐杖就打下去。最终,一栋栋嘉庚建筑拔地而起,为厦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父亲曾留下来一张照片,那是他们班拍摄于年(民国十三年)的毕业照(父亲上学时用的名字是林斐然),是研究陈嘉庚早期建筑风格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史料。后来,我把这张照片捐给了陈嘉庚纪念馆。
父亲博学广闻,对厦门的典故都很了解。在厦门的时候,他每天早晨都会到海滨公园(现在的轮渡码头一带,鹭江道改造后把公园拆掉了)散步,闽南人称之为“吃空气”。很多人都喜欢他,都围着他:“文来伯,来给我们讲讲新闻!”我现在的很多知识,也是我父亲传授给我的。
父亲的人生很精彩,到了晚年,反而活成了老顽童。我侄子喜欢养狗,他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出去,一头装着我侄子,一头装着狗。每次回想起这个画面,我还是觉得很有趣。
我今年76岁了,父亲如果还活着,现在有多岁了。又是一年清明时,我特别思念他,不知道他会不会和我一样,常常忆起家乡的龙眼树,和龙眼树下的微积分往事……
(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整理)
梦中的外婆
讲述人:心上茉莉
外婆病重需要人照料。母亲告诉我这消息,我只思忖几秒即决定:“把外婆接我家来!”当我在清晨时分睁开双眼,却恍然清醒:这一切只是昨夜梦境,我已再无回报外婆的机会。
悲从心起。外婆已离去二十七年,依然是我的心头之痛。
多少人童年的温馨记忆,皆少不了自家外婆——温和慈爱,朴实善良,勤劳能干……我又怎能例外?外婆满是皱褶的笑脸,纹丝不乱的花白发髺,月白色棉布大襟衫,耳垂上小小的金环……至今深刻于心。
小时候的我依恋外婆,向往去到小镇外婆家,睡在外婆身边。外婆带我一起出摊卖仙草,用针给我挑刺一点儿也不疼;外婆给嘴馋的我买扁食汤,摇着蒲扇为我纳凉讲故事;外婆难得来我家作客,我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缠在她身边舍不得走开半步。
贤良好脾性的外婆命却不那么好。外婆是外公的续弦,几位舅舅姨妈非外婆所生,外婆也不是我的亲外婆——母亲是外公偶然从外乡抱养回家的。外婆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唯一的亲生女儿、我的小姨妈也嫁至他乡。
生计艰难的年代,或许人们无心无力无暇有多余情感和精力分予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外公去世后,外婆便只剩孤零零一人。还好母亲和小姨妈孝顺贴心,只是小姨妈嫁至外乡,终究无法照顾外婆太多,这个担子便落在母亲身上,可母亲也是要工作的。
那些年我常被父母派遣为外婆送一日三餐。外公去世后的外婆家,每日早晨不再卸下一块块门板,让临街的房屋宽敞透亮,我须得推开紧闭的小门,穿过阴暗清冷的前厅走至后厨。外婆总是一人独坐在窄窄的后厨,只烧一个小煤炉,用于温热我送过去的饭菜汤水。
也许是急着上学和同学们玩耍,也许是年少的我心浮气躁不喜冷清,又或许是日日送餐让我有些麻木倦怠,总之那时我并不在外婆家停留太久,常常只和外婆说几句话敷衍了事很快就离开,尽管孤单的外婆见到我很欢喜,总想和我多说上几句话。
孤独多年的外婆却活了90岁高寿。外婆病终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只能在远方压抑自己的悲伤独自怆然泪下。我觉得外婆早该解脱离去,她不应在人世遭受那么多凄苦委屈,可当那一天真的到来,真正失去,心却被狠狠揪痛。那时的我只想独自跪在外婆坟前,在无人的山野嚎啕痛哭,泪水尽流。而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外婆如同一粒尘埃从世间消失得悄无声息,没有留下任何与她有关的物件,连一张照片也没有。只有她的面孔她的模样在我脑海永远清晰无比,就像有些伤痛永远不会消失,拧在心里的结永远也不能解开。千次万次想,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要尽己所能,好好再爱外婆。
可惜,没有如果。
(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整理)
下辈子,我们还做亲母女
讲述人:*伊飞
妈妈离开我已经有两年多了,每每想起她,心里总是会隐隐作痛。
我妈妈是老来得女,有我的时候,她已经48岁了。她之前是厦门一家电子厂的职工,为了照顾我,她放弃了部分退休金,提前退休。后来,爸爸在外面欠下高利贷,妈妈就一个人到菜市场摆摊卖菜,每天起早贪黑,一个人撑起了家。
妈妈的性格很要强,爸爸在外面欠债后,她也不愿意向那些亲戚们开口借钱,一个人卖菜赚钱还债。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是个既抠门又大方、既严厉又慈爱的“双面人”。
说她抠门,是因为在我从小到大的印象中,她是个连自己的衣服都不舍得买的人,穿的衣服全部都是我阿姨给的二手衣服;她也不愿意给我钱买零食;摆摊卖菜的时候,她饿到胃疼也不舍得去饭店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她也要跟商贩讨价还价半天,能砍一毛是一毛。
长大后,我才明白妈妈的“抠门”从来都只是对她自己,她对我一直以来都是大方的。小时候,我身体比较虚弱,经常生病,为了给我调养身体,她会找人借钱花八九百元给我买补品。大学毕业后,她会花两千多元给我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妈妈离世前两年,生病住院时,她拿出了三十万的存款,她说一部分是她的养老钱,一部分是给我的嫁妆。看到那么多钱时,我有些震惊,但回想起她的“抠门”,原来她早有打算,她怕等她老了,我还没长大,给我攒下傍身钱。
妈妈对我的爱是严厉又慈爱的。在生活上,她会尽量满足我的要求,给我做我想吃的饭菜,即使我出去和小朋友玩耍,把衣服弄破了,她也不会过多责骂我,只是默默地把破洞缝好。
但她对我的教育是严厉的。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学习跟不上,考试没考好,回家后,她就“威胁”我,跟我说不好好学习,就出去当乞丐,并顺势给我一个碗,把我往门外推。“威胁”完之后,她就语重心长地跟我讲道理,让我明白文化的重要性,激励我努力学习。
小时候,有人跟我说过,我不是我妈亲生的,我妈妈这么大年纪了不可能生下我,当时我根本没理会,因为我觉得我妈妈对我毫不吝啬的爱,绝对不是非亲生妈妈能做到的。直到上大学时,我在妈妈的箱子里找证件,无意看到了一张领养证明,我才知道原来我真的不是我妈妈亲生的。
其实,当我知道我跟妈妈没有血缘关系的时候,我内心是无感的,妈妈打小对我的爱,让我明白,血缘关系不是衡量亲情的主要标准,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认定的亲情,对我来说亲情远胜于血缘,我想妈妈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妈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谢谢您这辈子的养育之恩,下辈子,我们还做亲母女!
(海峡导报记者郑丽金整理)
我的超人奶奶
讲述人:王美梅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亲爱的奶奶已走了二十多年了。而今,我自己也成了奶奶,更能体会当年她持家的艰辛和智慧。
我父亲是家中的老大,他有三个兄弟姐妹,在父亲不到十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就因为意外撒手人寰,家里的重担自此就全靠我奶奶一个人扛。难以想象,在上个世纪中叶那种艰苦的年代,她以一己之力把四个孩子拉扯长大了。
父亲结婚生子后,我们家依旧很穷,直到现在我仍记得,当时我们住在只有一厅一房的破瓦房里,我父母住在小房间里,而我们五个孩子就和奶奶一起住在厅里,夜里一下雨,雨水就哗啦啦从天花板流下来,我们就要赶紧拿盆接水,还要把床搬到门槛边比较干燥的地方……在那个年代,我们不仅住得简陋,还因为孩子多劳动力少,大伙经常吃不饱饭,但持家的奶奶总能在断粮的时候,想出各种办法让我们能喝上稀粥、地瓜稀汤。
奶奶总说,只要人还能活着,一切就都还有希望。她一个瘦弱的女子经历过许多苦难,独自一人养家,后面还让儿女陆续都成了家,这既需要坚强,也需要智慧。
她经常教导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除了教我们不要放弃希望,她还教我们要与人友善,互相帮助,要有同理心,尽量结善缘,不能在顺遂的时候瞧不起别人。她还总说“千金买不到回头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丢三落四,离开某地时要检查随身携带的东西……我觉得她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
奶奶自己没读过书,却很重视教育,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她相信读书能够改变穷人的命运。在我的记忆里,即使家里很穷,她也想尽办法,尽量让更多的儿孙能读上书。
受当年的条件限制,她还是无法让所有人都走上这条路,她临走前的遗憾和愧疚,就是她因为家境原因不得不让两个后辈辍学,她觉得她的决定改变了这两个后辈的人生,他们会因此受局限,日子过得不宽裕富裕,其中一人是我。
现在,我多想跟我的奶奶说,亲爱的奶奶啊,您这一辈子坚韧不拔,有满满的智慧,凡事以身作则,这就是给我最好的人生财富!我依着您的方式抚育我的儿女长大,如今都是大学毕业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我也早就通过自学有了普通文化水平。现在的小孩子们喜欢奥特曼、超人,把他们当偶像,我想奶奶您就是我眼中的超人,即使您离去了,您的光,我一辈子珍存。
(海峡导报记者林彬彬整理)
爱吃鱼头的爸爸
讲述人:陈勇超
我的爸爸是个好父亲,什么事情都会为子女考虑,他一生从未对我们说过爱字,但和他相处的一点一滴,我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他是一名厨师,一生忙碌,大多时间都在做菜养家。老了之后,他为了家人享受好滋味还是会经常做菜,直到他七十多岁了还能自己“主刀”操办出好几桌美味佳肴。能让膝下子孙们吃得开心,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上世纪末,当时我年纪还很小,家里孩子多,我的父亲外出干活维持我们的小家。他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劳动,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经常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去村里的水井打水,挑水回来,把家里的一些事情料理完后,又马不停蹄地外出做工。
壮年时的他喜欢烹饪。记得一开始,他在一个建造海堤的施工队里当伙夫,当年可没那么多车辆或机械,人们修海堤,靠的几乎全都是人力,爸爸经常一天要煮好几大锅饭,炒很多菜,才能满足施工队的伙食需求。当年他处理白萝卜时,经常要刮掉很多皮,他舍不得把这些皮扔掉,把它们收起来清洗干净,简单处理一下晒干了,拿回家给我们吃,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味了。
爸爸后来走上了厨师的道路,一度还曾自己开过小饭馆,不管是什么菜,只要他观摩一下,很快就能学会。他做的糖醋排骨和香煎海鱼是我的最爱,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吃。
直到现在我还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年爸爸吃鱼都只吃鱼头鱼骨,他说鱼头鱼骨更香,但明明鱼头鱼骨就是肉少的部位。家里要是做点咸粥,他总是避开好吃的猪肉、海鲜,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他总说,孩子需要营养才好长大,大人干体力活只需要吃面食就够了。
爸爸临走那几年患了慢性病,只能尽量延长生命的那种,已经年老的他,经常背着我们医院看病,就是不愿意给后辈添麻烦。他说自己还能走路,不需要人带,他一个人能行。好说歹说,他才终于同意以后都由后辈陪伴他去看病……
爸爸的一生其实很平凡,没有弄出多大的事业,但从他身上,我却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作为他的子女,我一直感到很自豪很骄傲。
爸爸三年前走的那日,是个初冬的暖阳天,那天的阳光,就如同他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
我很想念我的爸爸,特别是清明时节。我经常希望他能入我梦中来,我想要看到他那和蔼可亲的脸,想要再吃他亲手做的糖醋里脊以及香煎鱼,有他的梦,都是甜的、美的。
(海峡导报记者林彬彬整理)
清明寄语
妞,你好吗?日日夜夜想的念的全是你。想念你的笑,贪恋你的抱,耳边响起你的呼唤,却是泪眼婆娑的幻……
你好吗?无尽的牵挂,无语的应答,纵有千般怨恨却无力回天,银丝缕缕待相逢,从此不放手,允你实现陪到老的诺……
来日无方长,一别无期。父亲长眠,我常念。愿您于天堂一切皆安。
爸爸:我和妈妈都很想你,你放心我和妈妈都很好。我答应你的事一定会做到,你就放心吧!愿您在天上保佑我和妈妈一切平安健康!
清明时节雨飘摇,万重哀伤涌心潮。松柏林立日渐高,墓碑之前青烟飘。凉风阵阵身旁绕,子规声声泣血叫。只愿天国有欢笑,生者无忧幸福照。
父亲,这是您离开后的第三个清明节,今年虽无法向您述说过去一年的种种,但我们对您的思念已在心里生根发芽。愿您在天国幸福无忧,也愿您保佑家人们平安喜乐。
爸爸,您在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是否依然安好?我含着泪遥望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思念的潮水翻涌,只因那个深爱我的父亲……爸爸,是不是您也一样把儿牵挂?如若天道有轮回,能否可怜我的思念之苦,让我来世和您相见,哪怕一生清贫尝遍苦楚,我也要和您再相伴,也请您带着我不孝的记忆等待,给我机会偿还这永世的爱!
清明时节忆故人,绵绵思绪难自禁。回首往事情依依,更添悲情人哭泣。鲜花纸钱坟前祭,只愿天堂无别离。保佑生者体健康,快乐幸福直到底!
爸爸,今年疫情,我们不能到现场看您,通过这种方式寄托追思,希望您在天堂一切开心,在天之灵保护家人平安顺遂一切安好,我们经常想您!
清明又至,思绪难平,因疫情原因,儿女不能亲来扫墓,特请白事通工作人员代儿女林文亮陈亚珍,林鹭萍陈子聪,林鹭霞熊奇伟及内外孙祭拜,请老爸原谅,求老爸保佑您的内外儿女子孙全家平安,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父亲您今年岁,在清明节您的子孙缅怀您的恩德,请您保佑子孙后代建康快乐,家庭幸福美满,一代更比一代强。
(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整理)